“仿若在场” – 莎洛特·桂玻. |
![]() |
![]() ![]() ![]() ![]() ![]() ![]() ![]() ![]() ![]() ![]() ![]() ![]() |
“仿若在场” 莎洛特·桂玻
Reply
“仿若在场” – 莎洛特·桂玻. |
![]() |
![]() ![]() ![]() ![]() ![]() ![]() ![]() ![]() ![]() ![]() ![]() ![]() |
“仿若在场”在著名的法国作家白兰达•卡诺纳,法国艺术家莎洛特·桂玻以及中国艺术家任波之间建起了一座跨文化交流、跨界合作的桥梁。该项目围绕着多个轴心运行:跨界;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往来;以作家的独特视角对艺术家的解读。这一国际性项目的标题也正是即将在家里画廊和时差空间举行的展览以及相关画册的标题。标题原文“ Comme une présence ”以其谐音指向诗人勒内·夏尔的诗《 Commune présence 》(共同在场),同时也点出了两位为该项目添彩的艺术家之间联手完成的一系列作品的灵感。
2015年5月5日晚6点,在法国文化中心举行作家白兰达•卡诺纳的讲座 2015年5月8日晚7点,在时差空间举行莎洛特·桂玻与艺术家任波的合展的开幕酒会以及画册签售。 2015年5月9日下午4点,在家里画廊举行莎洛特·桂玻个展的开幕酒会。 |
![]() |
![]() ![]() ![]() Processed with VSCOcam with b1 preset ![]() Processed with VSCOcam with b1 preset ![]() Processed with VSCOcam with b3 preset ![]() ![]() Processed with VSCOcam with b1 preset ![]() ![]() |
“长久以来,生活都让我感到荒谬,因为我们要去忍受世界的暴力,因为我们是必死的。而后有一天我明白了,我们存在的理由是欲望,这种欲望既为生命提供有效的能量,也因为幸福而保留或重新充满着希望。暴力与欲望,这两个论题从未间断地滋养着我的散文和小说,并引发了一种对怀疑的书写,这种书写凝聚了人类经验、自反性与敏感性所有极端的维度。”
贝琳达·卡诺娜,法国小说家、散文家、比较文学高级讲师。其散文作品《欲望的笔记》2001年荣获法兰西学院最佳散文奖。 |
![]() |
![]() ![]() ![]() ![]() ![]() |
家里画廊、I:空间、艾美琳、赖青琳携手诚邀您于4月9日,星期四,晚7点半,前来家里画廊,与李山一起,参与一场关于他的视频裝置展: EIKASIA 的开放讨论。 | ![]() |
![]() ![]() ![]() ![]() ![]() ![]() ![]() |
我们很高兴家里画廊将会参加2015年3月2日至8日在纽约的Salon Zürcher艺博会。欢迎诸位前來参观任波和英吉的作品。 | ![]() |
![]() ![]() ![]() ![]() ![]() ![]() ![]() ![]() |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死亡对英吉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感到死亡常常伴随着希望,就好像某些东西的终结往往意味着新的开始。在摄影里,英吉把她的情感、诗,表现出来,制作安排装置和场景,在她按下快门的那瞬间,就带来了这些东西的死亡,同时新的意义和情感又在照片里诞生了。 | ![]() |
![]() ![]() ![]() ![]() ![]() ![]() ![]() ![]() |
我们十分荣幸家里画廊将参加2014年巴黎SLICK Attitude艺术博览会。欢迎诸位到我们的展位(#13)参观我们三位艺术家:郭鹏,吴少英和卡洛斯·赛巴斯蒂亚的作品。 | ![]() |
[Gallery not found] |
以其“默照”,试图建立和分享一种感知,对情景和集体节奏的抗拒,“不管黑暗有多深,我们必须自己发光。” | ![]() |
![]() ![]() ![]() ![]() ![]() ![]() ![]() ![]() ![]() ![]() ![]() |
郭棚个展:“一” 。 | ![]() |
![]() ![]() ![]() ![]() ![]() ![]() |
我们很高兴家里画廊将会参加2014年的巴黎艺术博览会。欢迎诸位到我们的展位(G5)参观我们四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是:马永峰,郭鹏,任波和吴少英。
马永峰,郭鹏和任波都是70后的艺术家。像他们这样成长于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影响的70后艺术家们,趋向于用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视角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相比较50后和60后的艺术家们,他们在与自己的历史和西方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他们更少地受限于中国传统特色,能够更加开放地与外界对话。
吴少英生于60年代的澳门。她通过周游世界获取灵感。在她的作品中,水墨与纸本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神圣工具,他们成为了艺术家与自己的工作,与其它艺术家之间以及与她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之间的一种对话的符号和象征。 |
![]() |
Cindy Ng Sio Leng, Ink 95, Ink acrylic on paper, 53x68cm, 2013 ![]() Cindy Ng Sio Leng, Ink 96, Ink acrylic on paper, 56x60cm, 2013 ![]() Cindy Ng Sio Leng, Ink 7481, Ink on canvas , 180x65cm, 2011 ![]() Guo Peng, Empty, Photography, 2012 ![]() Guo Peng, Size, Photography, 2011 ![]() Guo Peng, Time, Photography, 2011 ![]() Guo Peng, Together, Photography, 2011 ![]() Ma Yongfeng, The Origin of Species #03, Photography, 80x80cm 2005 ![]() Ma Yongfeng, The Origin of Species #05, Photography, 80x80cm 2005 ![]() Renbo, Hand Stamp, Mixed media, Video Installation, 2012 ![]() Renbo, Untitled-14, Mixed media, Sound 150x25cm, 2011 ![]() |